“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。”我们总以为风景在远方,错过了身边许多独好的风景。其实,喜怒哀乐,忧愁恐惧,孩子们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。如初次演讲的紧张,闯祸之后的羞愧,意外获奖时的欣喜若狂,坐过山车时的心惊胆战……种种心理体验,只需激活、唤醒,便能汩汩流淌在笔端。如学生这样来写背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—— “这节课抽背课文!”老师一脸严肃,脸上写满了冷酷,没有半点同情我们的意思。 “切!”我仍然不屑一顾。全班50个同学,只有2﹪的可能性抽到我,至于这么死记硬背吗?“保持淡定本色。”我勉励自己。我撑着脑袋,继续挖着鼻孔,听着小鸟愉快的歌唱,耳畔传来热闹的背书声,同学们正在狂背。 “安静!”教室一下子从菜市场变成图书馆,经过一阵疯狂的抱佛脚行动,大伙个个胸有成竹。不知怎么的,我蓦地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:好像要出事……不会,我命大着呢……其实刚才应该抱一下的……头皮一阵刺痛,脑细胞似乎被冻住了,我啥也不敢想下去了。 老师扫视了一眼教室,大伙都坐得端端正正,我弓着背,低着头…… “你!上来背!”老师一字一顿,这六秒,是我人生中最痛苦的煎熬。不是只有2﹪的几率吗?老师啊,平时的表扬名单里你从来都想不起我的存在,偏偏今天想起我!我的汗毛像听到了集结号,齐刷刷地竖了起来,腿抖得更厉害了。 “怎么了?不舒服吗?”老师的质问似乎是嘲笑。我慢吞吞地站起来,凳子与地面的摩擦声格外清晰,就好像是魔鬼狰狞的笑声。 僵尸似的我,一步步走向“刑场”,每走一步,眼前便出现了老妈挥舞的大棒,而且画面越来越清晰。我的心跳加速,血液流得更快了,大脑昏沉沉的,不知道这是不是脑中风的感觉。 一番“长途跋涉”后,我抵达讲台。 “开始吧!” “走,走,我们去,去植树。”我成了一台老年复读机,“走,走,走,走……” “你到底要走多久?”老师狠狠瞪了我一眼,“不背,那就抄一遍!” 我脸上一阵青,一阵红,想哭,又哭不出来,哦,这就是传说中的“欲哭无泪”? 窗外的小鸟仍在唱歌,但曲调有些怪异,像是在唱:“你真笨呀你真笨,咿呀咿呀哟……”听得我火冒三丈。 读着这样鲜活的文字,谁能不忍俊不禁呢?儿童有儿童的生活,童年有童年的价值,习作就是记录生活,收藏童年,是快乐学习的一部分,也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。老师要做的,是引领学生凝视生活,发现题材,将观察、思维、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,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作文的素材就在身边,就是身边发生的微不足道的小事,作文的素材不用特意去寻找,更无须刻意去制造,甚至处心积虑去伪造,身边的点点滴滴就是最好的写作材料,因为“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。”习作教学要打破“人为”制造的状态,逐步走向“为人”的生成境界。 三、“伪化”的体验,忽视了对习作自由的放飞 课程标准中关于“自己”和“自由”有这样的表述:“写自己想说的话”,“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、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”,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,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。的确,写作就是写自己,应当是儿童发乎于心的需要,就如风行水上,发生得自然而然。可是,纵观以上三则故事中的习作过程,属于儿童的自由实在微乎其微。写什么,因为“设计”,早就划定了范围;怎么写,围绕鲜明的训练目标,相关的写作技法必须在此次习作中得到充分运用。这样的习作训练对儿童写作某个方面的技能,如心理描写的技巧练习是有帮助的,但是从儿童言语的长远发展看,弊大于利。看起来,老师的步步为营的确在“教”孩子学习写作,实质却是让孩子在步步惊心之后“戴着镣铐跳舞”,将孩子原本自由的心灵引向一个约定俗成的窠臼。 再者,心理活动的描写贵在真实。试想,在【故事二】中,当学生知道老师的“恐怖作业”不过是个“大忽悠”之后,他们一定会沉浸在劫后余生一般的快乐中。一个人内心的情绪、感觉,飘忽不定,稍纵即逝。“剧透”之后,让孩子们把镜头回放,写被忽悠时的心理活动,事实上,此时写下的心理体验和毫不知情时的心理体验是有所不同的,为了凸显、达成写作训练目标,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趋于雷同——由疑惑到紧张,由震惊到敢怒不敢言,直至恍然大悟,这几乎成了所有学生在习作中的心理变化轨迹。失去了独特情感的心理描写,技巧再纯熟都是没有多大价值的,因为缺席了自我,儿童写作就没有感情,只有矫情。 “丧失了思想自由的儿童,无异于笼中的小鸟,无论翅膀如何扑腾,也飞不出雄鹰的轨迹,所发出的言语之声单调而重复,绝不会有源自天籁的珠圆玉润,绝不会有‘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’的清亮,自然也享受不到文字创造、思想敞亮所带来的快乐。”吴勇老师的这段论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 写作,是人的言语活动,是学生作为人的基本学习方式与生命活动。走向儿童的写作教学,不需要我们过度的“作为”——大刀阔斧地去建构,一厢情愿地虚构,而是需要我们智慧的“无为”——尊重儿童生活的本真,回归儿童写作的本意。坚守写作真谛,关注儿童生活,放飞作文自由,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中发现独特的故事,获得捕捉自身素材的敏感力,那么,体验式作文才能显现出真切动人、敞亮开阔的魅力,这样的作文课堂才会真的很美。 (潘雅频,江阴市实验小学,214400) 责任编辑:宣丽华 |